“阿婆”阿加莎·克里斯蒂,作为侦探小说的一座高标,深受读者喜爱。
阿婆小说,在布局与情节上很有特点,一开卷就疑云密布,奇事迭出,让读者产生了迷惑与好奇心。读阿婆小说,高潮迭起,令读者欲罢不能,一环扣一环,很难猜出阿婆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。稍一疏忽,她就会让你大吃一惊。
阿婆笔下的大侦探波洛还擅长从对方的服饰、举止、爱好、经历和人生观诸方面作综合分析,然后进行逻辑推理,推理过程让人折服。
阅读阿婆小说的过程,是一个紧张刺激惊喜不断的过程,文字的魅力不容置疑。
阿婆小说的影视化,要想精准还原出小说里的紧张感,是很难的。改编的好的几部,也是古早版,与先下的审美有些违和了。肯尼思·布拉纳的改编,又不太令人信服,这就有些遗憾了。
改编阿婆小说很难,那么模仿阿婆小说是否可行呢?
老牌奥斯卡影帝罗素·克劳主演的《沉睡猎犬》就是模仿阿婆作品的一部影片。
要问《沉睡猎犬》好吗?答案是不好,因为阿婆是很难被模仿的。模仿都模仿不到位,要想超越就更是不可能。
但是《沉睡猎犬》有两个优势,很值一提。首先是摄影与灯光极具特色,尤其是灯光。电影是光影的艺术,《沉睡猎犬》就是一个明证,足以让电影学院作为教科书为学生进行拉片。影片中的光线,明与暗、前与后、主与次,都给得极其到位,精准到让人讶异的地步。
其次,是罗素·克劳的演技。作为奥斯卡影帝,罗素·克劳距离巅峰期的《角斗士》《美丽心灵》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,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已经古早时期的影片了,现在的克劳已经肥胖的不成样子,早就脱离年轻人的审美了。要想让他再次迸发出惊人的演技,还能讨观众的喜欢,很难。《沉睡猎犬》里的克劳依旧是肥胖臃肿的模样,但是演技状态却出来了,没有硬拗姿态,就是挥发出了一个退休的肥胖老警察的状态,让人信服。形象上可以不喜欢,但状态是在线的。这对于罗素·克劳来说,很难得,难得一见地回魂了。
一部影片,能有一大优点,就值得一看了。有两个,就非常值得一看了。
不过,电影终究还是要讲故事的。阿婆的故事精彩于探案的过程,全程紧张刺激,而疑犯往往是全案皆有错,所有的嫌疑人都摆脱不了干系。阿婆的故事,往往人物众多,而她又能三下两就将一个角色刻画的很清晰。
《沉睡猎犬》的劣势在于探案的过程精彩不够,嫌疑人被一个一个拎出来,一个一个单崩,不像阿婆在开篇就会通过一个列车发车、一艘船登船出发、一栋楼宇的聚会,一下就将重要人物聚集起来。
这样,就导致人物之间的交织感消失了,冲突变弱,故事的张力也变得不足。
《沉睡猎犬》的故事是说一名10年前涉嫌杀人的黑人罪犯终于到了刑期,即将被执行死刑。心有不甘的犯人通知了当初办案的警察,也就是罗素·克劳饰演的退休警员,想要与他聊聊。此时的罗素·克劳已身患阿尔茨海默症,也就是老年痴呆症,刚刚进行治疗,失去的记忆真正部分苏醒。为了案子,克劳来到了监狱,与犯人聊了下之后,发现对方的叙述很完整,看起来他真的是被冤枉的。
于是,罗素·克劳再次去追查这个案子,想要摸清楚当初到底都发生了什么。
探案再次发生,于是当初与案情相关的人物一个个浮现。
当初,案件中被杀的是一名大学教授。黑人小哥被判处死刑,是因为他的确去了案发现场,并留下了很多指纹及其他痕迹。但是,他说他是去了,不过是想趁人不在时进行盗窃,结果教授回来了,还被人杀了,案发时他躲在了一边,属于证人而不是凶手。
至于真凶是谁,浮出水面的有教授的学生兼情人、这个情人的男朋友、教授家的园丁、教授的另外一个情人兼酒吧招待、克劳的警察搭档。
阿婆的案件特点是全员皆参与,《沉睡猎犬》就学了这一招,全员有罪,每个嫌疑人都是参与了案件。但是真正的主谋,其实是罗素·克劳饰演的警察自己。因为他的老婆就是教授的情人兼酒吧招待,因为感情,克劳杀死了教授。只是,因为阿尔茨海默症,克劳自己犯了事之后,他给忘了。
查了半天案,查到真凶是自己。
《沉睡猎犬》借用了《记忆碎片》的方式,加上了阿婆的一些招数,拼凑出了这部影片,又拼得不好看,还是挺尴尬的。
阿婆作品影视化起来都挺难,模仿她就能难了。不过,话说回来,《沉睡猎犬》如果有原著的话,用文字去表现应该更好看一些。影像化之下,有些温吞水,实在是不够好。
至于《沉睡猎犬》中光影搭配上的绝佳表现,漂亮的打光,在技术层面的表现上佳,更像是一个意外,但的确值得关注,尤其是对电影拍摄感兴趣的人的关注。
当然了,对于喜欢《角斗士》的影迷来说,能够看到罗素·克劳与汤米·弗拉纳根重新聚首,也属于爷青回了。两个人从当初的主仆到现在的警察搭档,尤其是片中汤米·弗拉纳根饰演的角色为了罗素·克劳的角色,付出了一切,甚至是自己的生命,给人的感觉就是当初的主仆又回来了,还是那样的感人。
#头条创作挑战赛#
网友评论